English

东方之甲寺

2000-06-14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山东青州龙兴寺古时曾被誉为“东方之甲寺”。1996年10月在寺院遗址北部发现大批窖藏佛教造像,其数目之多,体量之大,雕绘之精,保存之善,较建国以后历年发现的佛教造像窖藏,诸如四川成都万佛寺、河北曲阳修德寺、山西沁县南涅水等,均有过之而无不及。甫一发现,即以形象端严妙好、雕工细腻精湛、彩绘富华鲜丽、金饰熠熠夺目而备受海内外佛教界、考古界、美术界人士瞩目,被评为当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。如今青州市博物馆编、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《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艺术》一书,从中精遴细选出180余件,出色的作品与华美的图版可谓相得益彰,充分凸显出这一考古收获的价值与意义。

无论是从审美鉴赏的角度,还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,该书均具有较高的品质。它体例严谨,分类简当,资料齐备,文图相映。全书图版225幅,分为背屏式佛三尊造像、佛造像、卢舍那法界人中像、菩萨造像及罗汉·天王·力士·飞天·龙造像等五大部分,上溯北魏,下迄北宋,集龙兴寺出土窖藏之精华,收录面较1999年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的“盛世重光——山东青州龙兴寺出土佛教石刻造像精品展”为多。编者严肃的学术态度,适应不同读者群多方面要求的周到用心,于细微处不难管窥,如特地附录“佛造像各部位名称”、“菩萨造像各部位名称”,起到了规范术语、普及知识的作用。

从来看画册,最怕图版说明语焉不详,或无出处藏地,或无材质尺寸,至于剪裁不当、图像模糊、色彩失真也往往见之,深引为憾事。《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艺术》图版著录清楚详细,在摄影制版方面煞费苦心。深沉的底色把雕像映衬得光华流溢,如黑丝绒上的五彩珍珠,恰如其分地烘托出佛教造像深蕴的内涵,充分展示了千余年前供养信徒的虔忱。对重要的造像更是浓墨重彩,不惜篇幅,尽力作全方位、多局部的展示,线刻图画及铭文题记则以拓本的形式展现给读者,既免除识录描摹之苦,又不复脱漏错讹之虞,不输于亲临亲见,对于学术研究的助益,自不待言。

书中刊载的青州市博物馆夏名采执笔的《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的艺术特色》,对古刹龙兴寺的历史、窖藏出土与清理工作情况、造像的材质与技法,做了扼要说明,并研究了龙兴寺造像运用的主要造型手法,亦即石雕与彩绘贴金工艺。在全面介绍之外,该书紧扣学术热点,张扬精品意识,对于若干焦点问题格外倾注心力。首当其冲的是颇具地域色彩,同时形成丰富而且完整的发展序列的背屏式佛三尊造像。该书刊载常青的专文绍介,追溯佛教传入中国后佛说法的造像组合方式,列举造像背屏的种种变化,指出青州造像在选择组合、装饰背屏方面的独特性,总结出这批造像在佛与菩萨的台座处理上的规律。金维诺教授撰写《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》(代序)一文,辟析了佛三尊像的特色,对背屏台座上装饰的极具特色也极富情趣的翔龙嘉莲的探讨,也富于启发意义。此外金先生文中还梳理了佛、菩萨单体造像的发展脉络,阐述了龙兴寺佛教造像的美学内含。

近年来青州地区、包括诸城等地所出卢舍那法界人中像已达10件左右,虽然数量有限,却弥足珍贵。书中收录的北齐法界人中像最是此中精品,三件均为圆雕立像,在袈裟表面划分界格,逐一表现佛说法、闻法菩萨众、飞天以及地狱、饿鬼等,或贴金彩绘,或减地平?。每个细微画面所体现的“无尽平等妙法界”都一一清晰呈现在书中。《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的艺术特色》对其图像结构和表现手法加以探究;张总撰专文历数此前散见于新疆地区、敦煌莫高窟、中原地区的零星实物,指出法界人中像的出现应表明华严论学信仰已波及青州。惜该书在图版编排上将卢舍那法界人中像、彩绘僧尼像归为一类,仅从表现形式的相近着眼而忽视了二者根本的区别,未免冲淡了卢舍那法界人中像所蕴涵的佛学义理,掩盖了其独具的价值,同时也多少辜负了文字作者的良苦用心。

曹衣出水、吴带当风,曹家样的风格特征流传至今,但文字所描述的审美感受十分微妙,北齐传世佛像虽多,风格不一,究竟曹氏风范是怎样面目,实难按文索骥,因而成为学术界非常关注而又众说纷纭的一个谜题,悬而不决久矣。龙兴寺出土北齐佛像,相当一部分薄衣贴体,细腻地表现出身体微妙的起伏,状若出水,对于探寻佛教艺术史上极负盛名的曹家样,无疑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
青州龙兴寺窖藏造像的学术意义还远远不止于此。在南北朝时期,山东是一个颇为特殊的地区,它从南朝版图转归北朝,对于沟通南北起到了管道作用;而它在海路交通方面的便利条件,也使得人们有理由对其文化是否还融合着更丰富的因素,怀有浓厚的兴趣。它既有悠远深厚的文化传统,又能得时代风气之先,回此在墓室壁画、石窟造像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鲜明的地域特色,已经越来越多地得到专家学者的认可和重视。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为很多学术疑难提供了新的材料,寓含了新的线索;而它本身又引发了很多新的疑问,提出了新的课题。《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艺术》一书的出版发行,为推动学术的发展和深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